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OA办公 | 电子邮箱 | 翻转校园 | 校长信箱 | 暖心大白
重要新闻
重要新闻

向校庆献礼 || 我校邀请新华社河南分社副总编辑张兴军做客“黄河讲坛”开展校庆学术讲座

信息来源:艺体学部     责任编辑:赵芳芳    初审:杨刚要    终审:王军胜    发布时间:2024-03-31

为了向我校建校四十周年校庆献礼,3月28日下午3点,校党委宣传部、艺体学部传媒艺术科教中心在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校庆学术讲座。新华社河南分社副总编辑张兴军做客“黄河讲坛”,做题为《一个优秀记者的印度报道印象》学术讲座。我校副校长于向东,艺体学部部长王晏,艺体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苗伟,传媒艺术科教中心主任王兆屹、副主任王进军,以及430名传媒类专业师生现场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于向东致欢迎辞,他表示,张兴军老师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优秀记者,在新华社工作多年,先后做出了诸多影响广泛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派驻印度三年,他以记者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关注中印关系、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也把目光投向普通印度人和日常的印度社会,用新闻报道呈现了一个真实、饱满的印度,著有《断裂与新生——一个中国记者笔下的印度日常》一书。

讲座开始,张兴军首先向师生介绍了新华社的发展历史与业务职责。公开资料显示,新华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已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集通讯社供稿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经济信息业务、互联网和新媒体业务等为一体。在对外交流方面,新华社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水平,打造“网上通讯社”,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讲座中,张兴军结合三年驻印的职业经历,介绍了自己对印度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他从印度城乡特点、日常生活、种姓制度、宝莱坞电影、制造业发展等方面,以多维视角向师生详细讲解了印度的文化特点、民俗风情以及中印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张兴军表示,作为邻国和重要的发展中经济体,当下的印度正处于剧烈转型与变化之中。关注印度日常元素,多侧面地了解印度经济社会、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真实地认识印度。

在讲座点评中,于向东总结指出,作为在新华社工作多年的记者,张兴军老师驻印期间以中国视角零距离观察、记录、思考,生动呈现了一个丰富、鲜活、多元、立体的印度,有助于国人穿越喜马拉雅屏障,认识一个用细节构成的近邻。他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值得传媒专业的师生学习。

现场互动交流中,同学们向张兴军老师积极发问,围绕印度对中国新闻报道特色、驻外记者工作中的难点与挑战等话题与专家深入交流。对于此次校庆学术讲座的印象,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董玉娜认为:“通过聆听张兴军老师的讲座,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印度,这是一个庞大丰富多元的国度,使我明白了作为传媒工作者,我们不应持有刻板印象,应以理性的心态、客观的眼光、严谨的作风进行新闻报道工作。”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新文科背景下传媒类人才的培养,此次校庆学术讲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师生对前沿媒体动态发展的观察力和敏锐度,有利于提升传媒类专业内涵建设质量。

【专家简介】张兴军,新华社主任记者,现为新华社河南分社副总编辑。2004年入职新华社,先后担任新华社河南分社多个采访部门负责人,曾挂职总社国内部央采中心经济采访室副主任。长期关注三农问题、区域经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供应链安全等话题。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担任新华社孟买分社首席记者。著有《断裂与新生——一个中国记者笔下的印度日常》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