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部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自2019年启动产教融合改革以来,创新构建"特色学科集群+优势专业矩阵+现代产业学院"三位一体发展格局。通过深度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先后培育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超低能耗建筑三大特色产业(行业)学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四维联动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之路。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更以卓越的建设成效,于2023年通过国家级产业学院答辩评审,标志着我校产教融合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学院2019年底成立,2021年获批河南省首批重点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在河南省产业学院建设考核中获优秀等级(全省仅5所高校),2023年10月学院通过国家级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答辩评审。

探索了以高校为主体,龙头企业牵头,中小微企业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人才培养—产品生产—研发创新”联合办学和发展模式。
打造了四个校企合作品牌:
一是“宇通合作样板”。16年的深度合作,从“名企定向班”到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省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省校区奖补资金300万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及企业投入在校内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和校企交流服务中心,到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了全方位的共建共享共赢,真正将宇通的行业引领作用和产业学院的支撑作用有机融合,推动产业链条全方位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西工机电合作样板”。西工机电在校内投入800余万元与学校联合开发利用数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该中心获批了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郑州市重点实验室、示范性实训基地,2016年建成创客工厂,企业教师常年在校办公,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实现实验教学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融合,成效显著,获批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品牌项目,为郑煤机、宇通客车等合作企业加工产品30余种,目前是郑煤机较大的零配件加工基地。

三是“华中星合作样板”。从“项目化教学”走向市场研发创新。学院依托河南华中星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建设伺服控制研发中心,并在创客工厂建设电机生产中试基地,教师的科技研发和市场应用能力突出,学生的项目化和创新能力较强。中心攻克了多项行业难题,开发研制了50余种产品,授权发明专利16项,成果转化17项,年创造产值近3000万元。获批了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转化体系。

四是“北理工合作样板”。学院与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共建智能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北理工投入500万元设备,组建由3名博导、4名骨干教师、8名专业工程师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聚焦新能源车辆电控系统研发,构建了"研发创新+智能制造+人才孵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形成涵盖系统设计、核心部件制造、整车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构建了“2+2”人才培养模式:

“2+2”人才培养模式,是对“2+1+1”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升华。即前两年在原专业夯实通识与专业基础,通过学科社团(如机械创新社团)、专业赛事(以赛促学)激发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进入产业学院,需要经过申报选拔,每届人数基本控制在30~50人,要求学生参加过学科社团活动,学科竞赛获得省三等奖及以上,或发表有论文、专利,主持过大创项目等。后两年分方向进入产业学院或项目组(如机械结构设计、伺服控制组),一方面完成原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宇通电机中试),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达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且学生也会有相应的收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
学院立足郑州,面向河南,服务高新区1000多家企业,构建了“1+4+N”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即聚力打造以信息学科一个为引领的特色专业集群,形成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全链条结构,实现多方互惠共赢)。打造黄科院“姚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数智创新人才。

学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职称互认互聘机制,联合招聘了5名专职教师,入职到学校,与威科姆工程师联合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一体化公共平台开发,学校发基本薪酬,企业负责绩效部分,吸引了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投入到学院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工作中。在发展中,威科姆投入1100余平方米场地、300余万元的设备设施,在企业打造了一个起点高、功能全、综合型、开放式的实践教育基地,获批河南省大学生新工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联合投入800余万,开发了“研发一体化公共平台”和搭建了相关硬件平台,按照国内一流企业“云开发”模式进行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一体化公共服务,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发和人才培养服务。
学院构建了2+1+1的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面向区域工业企业输送“宽、专、交”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道。探索了1+4+N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架构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沿、企业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辐射示范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300多家高校和企业到学院考察交流。
超低能耗建筑行业学院
学院由黄河科技学院与五方建筑科技集团合作,联合5家土木建筑类相关的行业协会、10所开设相关专业的本科高校、34家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旨在突破传统,促使行业加快向智能高效、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参与建筑节能、新型建材行业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作,为推动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河南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目前正在行业学院基础上发展建设碳中和学院,围绕绿色产业发展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打造能够引领未来低碳技术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体。推进“生态+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做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使广大师生成为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的参与者,学校成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的推动者、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示范者。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提升,全面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到校学习。

学院依托土木建筑类专业形成了“6+2”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且运行比较成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即搭建四个协同创新平台。一是共建“新型桥梁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合作企业的工程项目技术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自主研制桥梁振动测试设备2套,授权10余项专利,获批郑州市新型桥梁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共建工程教育中心,联合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中心获批2016年度河南省校区奖补资金100万元。获批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创新实践中心。三是共建工程检测公司,学院依托土木建筑类专业实验室与河南省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河南路建路桥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企业投入500余万元,公司具有见证取样检测资质,可以对外开展30大类320余个参数的检测服务和培养检测工程技术人才。四是共建就业基地,与河南一建集团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就业基地,双方联合制定育人方案。近几年毕业生到省一建就业的人数达100余人,获批河南省大学生新工科实践教育基地。五是成立河南黄科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院下设建筑设计、项目咨询、工程测绘等5个工作室,年产值400余万元,目前负责学校零碳校园建设规划设计,已参与了40余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质量监控等工作。六是共建绿色低碳教育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王石创办的深石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以“绿色校园·碳寻创新”为主题,在校内建设了绿色低碳教育教学示范中心,包括“黑水虻餐厨垃圾处理展示室”“微电网示范中心”等,是师生了解低碳生活、低碳校园、低碳经济的“第二课堂”。“2”即建立两个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机制,核心专业课程由校企双方联合开发,共同授课,如与五方建筑联合开发并共同讲授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成为河南省首家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与深石联合开发《零碳园区规划设计》《绿色建筑材料与资源循环利用》《零碳能源系统设计》《碳排放核算与碳管理》等课程。建立企业导师制,聘任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到校授课,目前已有50余名企业高管兼任学生导师和产业教师;25名建筑行业博士到校兼职任教。

学院经过三年的运行,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优势:
特色1:学院通过支持教师建设工作室构建了师生与社会的联动机制。黄科建设设计研究院下设5个工作室,由老师带领学生组建,工作室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由教师率领学生在承接和达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达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培育拥有实践创新和创作能力的土木建筑技术人才。史岩老师带领学生创建的石象建筑设计工作室,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指导的学生80%到相关专业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
特色2:全面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联合指导。学部为全体本科生配备了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行业导师,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学习指导和升学服务等,生活导师负责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导师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就业指导,三导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真正做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
特色3:与深石集团形成了绿色发展战略联盟。深石集团是王石致力于我国的绿色低碳事业发展创建的一家企业,双方签署了战略发展协议,学校把绿色发展定为重要发展战略。开展了零碳校园建设,从能源建设、绿色建筑、低碳校园交通、资源循环利用、智慧校园、绿色宣导等六个模块打造全国第一所全面践行低碳理念、推广低碳教育、形成先行示范的现代高水平民办大学。支持土木建筑科教中心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建造技术发展建设碳中和学院,构建了“碳中和技术微专业+碳中和技术定向班+碳中和新专业”的多元并行、师生全覆盖的专业架构。并确立了面向绿色低碳全产业链条深耕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通过依托教育发展产业,形成产业反哺教育的良好格局,打造黄河科技学院绿色发展新名片。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部始终秉持"扎根中原大地办教育"的初心,以三大产业(行业)学院建设为支点,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打造的"宇通模式"树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标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构建的"姚班"体系开辟了数智人才培养新路径,超低能耗建筑行业学院创建的"6+2"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出绿色低碳教育新模式。
面向"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工学部将持续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和河南省“十大战略”需求,着力推进“三个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完善"产业需求导向-学科交叉支撑-项目驱动培养"的育人生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贡献"黄科院方案",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培育更多"精技术、会创新、善管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