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杨晓艳,艺体学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副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地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主持省级科研2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与课程改革项目6项,获校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奖4项,指导学生双创项目与专业赛事70余项。主讲的专业课程均获得校级课程评估B+、A-等级。

教学革新:打破边界,构建高阶课程新生态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学生毕业后面对行业需求常常手足无措。”这是杨晓艳多年前刚踏上讲台时的困惑,也成为她投身教学改革的起点。2018年,依托学校创新创业示范课建设,她以《服装品牌设计》为试点,联合黛玛诗时尚服饰有限公司,围绕“分层递进、专创融合、实践驱动”的理念共建课程资源,开启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之旅。
改革路上,杨晓艳大胆摒弃固化教材,聚焦设计师核心岗位能力,将行业标准与创新思维融入教学全过程。她引入郑州裳媛服饰等企业的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指导学生分组模拟品牌团队,完整经历“市场分析-品牌定位-产品开发-产品推广”的全链路实战。从“竞品定位调研”到“造型量产可行性分析”,一个个产业实际问题倒逼学生养成商业设计思维,课程最终以“实物样衣+工艺单+虚拟发布会”的形式向企业答辩,形成了“行业需求-课堂实践-理论复盘”的良性闭环。
在数字技术融合的赛道上,杨晓艳同样走在前列。她主持的《创意立裁》项目化课程,以“真实项目驱动、双师协同指导、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框架,将关键知识点与思政理念有机融入模块化工作流程。如今,这门课程已先后获评河南省在线一流本科课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省样板思政课程等多项荣誉,其创新教学设计更是斩获东方创意之星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等多个奖项。
科研赋能:立足前沿,打通成果转化快车道
“科研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产业土壤,反哺教学实践。”这是杨晓艳坚守的科研理念。她紧扣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融合的时代趋势,聚焦“设计教育与产业对接”“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两大方向,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主持参与教材著作编写6项,发表论文与核心作品二十余篇,获省级以上奖项十余项。
在她看来,科研的最终落脚点是育人。她将“虚拟试衣技术”“可持续面料标准”等前沿内容,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中“数字产品设计”“虚拟发布会设计”的鲜活模块;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中原传统文化,设计的“新中式服装系列”中,3组作品被企业采纳生产,1组选为“第十一届女校长论坛”世界女校长服装方案,1组应用于学校“黄河之歌”40周年校庆演出服装,真正实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转化。
2024年,杨晓艳牵头的“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荣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项凝结了她五年改革经验的成果,破解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行业难题,提出的“企业产品开发计划拆解为教学项目包”“教师年均入企60天”“学生人均参与2个商业项目”等路径,为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育人实践:点亮梦想,见证学子成长蝶变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设计素材,需要用心雕琢才能绽放光彩。”杨晓艳说。在学业导师工作中,她坚持分类培养,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如今,她指导的就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平均起薪较改革前提升47%;考研学生录取率更是达到50%。在她的推动下,100%的学生参与到项目化教学、教研科研及横向课题中,先后发表核心设计作品1篇、专业期刊论文1篇,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技术认证等多项证书。
以赛促学、以赛育人是杨晓艳的育人特色。她以“数字创意+服装设计”为方向,带领学生在各类双创项目与赛事中崭露头角,累计斩获省级以上奖项五十余项。在育人过程中,她将“导学”融入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阶梯式”培养实现学生团队“互帮互带、共同成长”,见证着一批批学子从青涩走向成熟。
产教融合:从“浅层合作”到“共生共荣”的跨越
回顾教学改革历程,杨晓艳也曾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困境。项目化教学初期,尽管引入了企业项目,但60件学生作品仅5件可量产,80%的学生不了解面料工艺成本,设计预算超支3-5倍。为打破僵局,她与企业共同启动“共生计划”:实行企业设计总监与课程教师“双负责人制”,将企业年度产品开发计划拆解为课程教学项目包;推行师资双元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团队年入企60天,将一线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在企业打版房设立“透明课堂”,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量产流程,邀请企业导师共同梳理“岗位流程与知识点”。
“共生计划”的实施让校企合作实现质变。如今,学生人均参与2-3个商业项目,第七学期开展的“3个月实训+3个月项目攻坚”模式,让毕业生实现“毕业即适配岗位”;2024学年,项目化教学产品帮助企业减少打样成本47%。企业也主动加大投入,每年资助2-3名学生参与行业展会,形成了“实践输入-教学转化-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教多年,杨晓艳深耕教学改革,见证学生成长为时代所需要的设计人才。谈及未来,她表示,将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市场思维”融合角度出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创新人才。